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是:离心泵所以能把水送出去是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泵在工作前,泵体和进水管必须罐满水行成真空状态,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片促使水很快旋转,旋转着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飞去,泵内的水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真空区域。水原的水在大气压力(或水压)的作用下通过管网压到了进水管内。这样循环不已,就可以实现连续抽水。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离心泵启动前一定要向泵壳内充满水以后,方可启动,否则将造成泵体发热,震动,出水量减少,对水泵造成损坏造成设备事故。如果泵中的液体带有颗粒和碎片,必须采用相应的过滤器和筛网。北京MAGNA1N循环泵
离心泵可以实现自动吸水,储水法充水用一个大木桶或水缸储水,把它安放在水泵附近,并使桶底稍高于水泵的出水口;或是在靠近泵房的一侧修筑出水池时,将池底略降低,形成一储水池。用水管把桶(或池)和泵体充水孔连接起来。停机前,利用出水管流出的水把桶灌满备用,下次起动时,便可自流充水。这种方法充水,使用简便。离心泵这种泵型是我国近几年来,设计制造、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农用水泵。它不用底阀,起动前,向泵内灌入少量的水,起动时,就能自动抽真空引水。停机后,下次再起动时,就不需要再进行灌水。因此,使用很方便,近几年来研制的自吸式离心泵,规格有2、3、4寸,适合于果园、农田灌溉之用。Endress+Hauser清洗和标定系统Liquiline Control CDC90离心泵需要将泵先灌满液体或将管路抽成真空后才能开始工作。
改变离心泵出口管线上的阀门开关,其实质是改变管路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当阀门关小时,管路的局部阻力加大,管路特性曲线变陡,工作点由M移至M1,流量由QM减小到QM1。当阀门开大时,管路阻力减小,管路特性曲线变得平坦一些,工作点移至M2,流量加大到QM2。用阀门调节流量迅速方便,且流量可以连续变化,适合化工连续生产的特点。所以应用十分普遍。缺点是阀门关小时,阻力损失加大,能量消耗增多,很不经济。调节方法需要变速装置或价格昂贵的变速原动机,且难以做到连续调节流量,故化工生产中很少采用。
离心泵的基本构造是由六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叶轮,泵体,泵轴,轴承,密封环,填料函。叶轮是离心泵的主要部分,它转速高出力大,叶轮上的叶片又起到主要作用,叶轮在装配前要通过静平衡实验。叶轮上的内外表面要求光滑,以减少水流的摩擦损失。泵体也称泵壳,它是水泵的主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并与安装轴承的托架相连接。泵轴的作用是借联轴器和电动机相连接,将电动机的转距传给叶轮,所以它是传递机械能的主要部件。轴承是套在泵轴上支撑泵轴的构件,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种。在水泵运行过程中轴承的温度至高在85度一般运行在60度左右,如果高了就要查找原因(是否有杂质,油质是否发黑,是否进水)并及时处理。BW/BWJ系列轻型卧式多级离心泵泵体过流部分选用优良的304不锈钢冲压焊接成型。
利用离心力输水的想法很早出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所作的草图中。1689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发明了四叶片叶轮的蜗壳离心泵。但更接近于现代离心泵的,则是1818年在美国出现的具有径向直叶片、半开式双吸叶轮和蜗壳的所谓马萨诸塞泵。1851~1875年,带有导叶的多级离心泵相继被发明,使得发展高扬程离心泵成为可能。尽管早在1754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就提出了叶轮式水力机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离心泵设计的理论基础,但直到19世纪末,高速电动机的发明使离心泵获得理想动力源之后,它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泵的寿命取决于其设计、材料和使用环境。北京MAGNA1N循环泵
离心泵的泵体也称泵壳,是水泵的主体。北京MAGNA1N循环泵
泵经常检查维修,电动油桶泵应经常检查,维修,须检查电源线:内接线,插头,开关是否良好,绝缘电阻是否正常,刷尾座是事松动,换向器与电刷接触良好,电枢绕级扩定子绕组是否是有适中断路现象,轴承及转动零件是否的损坏等等。保存好每零件和调换相同零件,在拆检泵时,应保存好每个零件,要特别注意隔爆零件的隔爆面不能使其损伤拉毛包括绝缘衬垫及套管,如有损坏,必须调换上新的相同零件,不得采用低于原材料性能的代用材料或原有规格不符的零件,装配时应将所有零件按原先位置装好,不能遗漏。北京MAGNA1N循环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