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无损的、非侵入式且可定量的检测方法,已经用于水泥基材料的水化过程的测量。大量研究表明,水泥基材料水化过程中存在结晶水、层间水、凝胶孔水和毛细孔水等四种成分,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上述四种成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1H核磁共振技术利用H原子作为探针,可以在不需要预处理、不破坏水泥样本结构的情况下,对水泥水化过程进行实时检测。目前,大多数用于水泥基材料的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方法都依赖于一维T1、T2测量方法,使用一维核磁共振测量方法对于准确解释水泥系统可能存在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分辨率以及同时获得水泥样本的T1、T2弛豫信息,二维T1-T2相关测量方法开始用于水泥基材料的检测中,可获得清晰的水分子动力学、成分变化等相关信息。水泥基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对多孔介质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无损伤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检测原理
非常规岩芯核磁共振分析仪静态测量参数 1)总体孔隙度及有效孔隙度; 2)油水气饱和度; 3)总体有机质含量(TOC); 4)可动与不可动(固体)有机质含量; 5)岩芯经过其他处理前后对比; 非常规岩芯核磁共振分析仪动态测量参数 1)天然气在岩芯中的各种状态(自由气、孔隙气、凝结气); 2)可动与不可动(固体)有机质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岩芯中油和水的温度压力特性; 4)液体驱替对岩芯的影响; 5)产油和产气过程的实时模拟检测; 6)岩芯在驱替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氢核磁共振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分析江苏麦格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秉承“诚信、严谨、创新、感恩”的企业价值观。
核磁共振由哈佛大学Purcell教授和斯坦福大学Bloch教授在1946 年独自发现现象之后,该项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阔。 在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研究领域,Brown 和 Fatt 于 1956 年首先研究了多孔介质中水的核磁共振弛豫特征,发现多孔介质中水的弛豫时间远小于其自由状态的体弛豫时间。 根据核磁共振机制,由于多孔介质中水的弛豫时间主要反映的是水的表面弛豫特征,即水与多孔介质孔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弱,液固之间的作用力越强则液体的弛豫时间越短,否则液体的弛豫时间越长。
土壤中的水分传输机制与土壤污染 水分进入土壤后,将立即渗透至水分不受约束的区域,如不受约束的有机质中,形成凝胶相,不受约束矿物颗粒(粘土)的微孔中,颗粒与颗粒之间的孔隙中(中孔、大孔/毛细孔中),这一过程很短。然而随着水分的进入,土壤的组分单元将与水分产生相互作用,如水分渗透进有机质与矿物颗粒的结合界面,从而阻断之间的氢键连接、离子键连接、共价键连接等,甚至还伴随着水解作用的产生,随着这些约束的破坏,其产物如分离出的有机质和矿物颗粒进一步吸水,从而极终达到水分传输分布的平衡状态,当如土壤失水干燥时,上述过程使可逆的,伴随着凝胶相失水坍塌、有机质与矿物质在界面作用下,重新分型聚集,封闭微孔等。这一微孔打开/封闭的过程,将极有可能使污染物在土壤中聚集,从而形成土壤污染。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磁共振分析仪可用于土壤水分物性研究(冻土未冻水研究、水分迁移研究)。
PM-1030磁共振水泥基材料分析仪技术性能 1)10MHz磁共振频率和30mm直径的样品尺寸。提高测量的信噪比。确保仪器的高灵敏度; 2)特殊的探头设计。探头死时间短于15us。可完整的采集样品中固体及液体信号。从而获得全部的物理属性和含氢分子的运动状态; 3)高效的探头散热模式。可将测量时探头产生的热量带出。确保测量的稳定性; 4)基于贝叶斯算法的磁共振信号一维反演分析功能。可准确获得T1和T2弛豫时间分布;专有的二维数据分析方法。可重组T1 -T2 /T2 -T2二维相关谱图; 5)基于PID算法的温控系统。使磁体的场强变化保持在200Hz/h。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6)较短的样品管设计。便于水泥样品的配置和制作; 7)在增加附件的前提下。升级带有温度场系统。进行相关的对样品进行变温实验。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磁共振分析仪可用于岩芯弛豫时间T1和T2、T1-T2 二维分布检测。无损伤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检测原理
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磁共振分析仪可用于非常规岩芯的产油产气过程模拟等检测分析。无损伤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检测原理
采用核磁共振测定水泥硬化浆体孔径分布时不只可得到凝胶孔信息,而且操作简易,流程迅速,对样品不产生任何损伤,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同时,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还可用于研究水泥水化进程和硬化浆体中水的扩散。从分析水泥中顺磁性物质含量和来源对其核磁共振信号影响这个角度出发,寻找顺磁性物质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规律,并对低场核磁共振测定孔径分布和化学结合水含量的方法进行修正,提高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使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水泥水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无损伤水泥基材料-土壤-岩芯等多孔介质检测原理